看到標題你可能覺得我要討論甲午戰爭這一件嚴肅的歷史事件,好吧,我們先來想想從學校教育裡學到有關甲午戰爭的相關知識,大概就1894年發生、中國跟日本打、自強運動很失敗、馬關條約,如果你夠幸運遇到一個好的歷史老師,這裡能填的項目會再長一點。
這就是我們學校教的歷史。
在我們的學校教育裡,歷史這一個玩意兒往往被定義為「背科」,可能到了大學的通識才會有一點啟發思考的教學方式,但除非是歷史系本科,否則大學四年你只會修一門歷史課,而且還是系統逼你帶入的。
而歷史教的其實是人性,現今的學校歷史教育試圖灌輸給孩子單一的價值觀,一個故事發生了,會很明白告訴你哪個是對的,哪個是錯的,大唐威龍的男主角唐太宗也曾說過「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首先呢,學校的歷史課講到唐太宗,只會告訴我們他是開創貞觀之治的明君,很少提及他玄武門之變幹掉已經化身為天魔天妖的哥哥李建成跟弟弟李元吉......抱歉我把天子傳奇漫畫混在一起了,這段歷史盡量不教給孩子,或者不告訴你李世民的決策過程跟痛苦掙扎的(如果有的話),可能是老師懶,或是高層當局怕人民太聰明,但如果李世民沒用這手段登上皇位,貞觀之治不會出現,後面的歷史會很難說。
容我再強調一次,歷史教的是人性,人類的科技文明一日千里,但人性上的進化卻大概像本來只會爬的小娃兒終於學會站一樣緩慢,我們學校教的歷史教育,是一大堆的填充題、填鴨式的問答題,背背年代、通商口岸、人名,就可以在學校的段考拿高分,但是呢,歷史上一而再所呈現出來的人性卻是萬古不變,但學校就是不教,導致很多青年朋友初出社會才大吃閉門羹,抱怨原來人性這麼殘酷?
左傳裡有一篇著名的故事「鄭伯克段于鄢」,有興趣的可以去google原文故事,他故事的大意很簡單,就是哥哥看弟弟不爽,但是又不能師出無名亂揍弟弟,有一天弟弟在花瓶旁邊玩,哥哥就在旁邊等著看他出包,等到弟弟把花瓶打破了,電視弄壞了,哥哥才變成老媽的代言人把弟弟狠狠揍了一頓,這一招,很多職場主管、同事都會用,如果你被捅過的話一定感同身受;如果這故事出在學校的歷史考題,可能會是這樣;
鄭伯克段于鄢發生在____國
這是哪種親情的故事?1.兄弟 2.父子 3.叔姪 4.祖孫
學校不會告訴你,將來出社會會有一堆人用這招搞你。
說起來,反而我覺得一部甄嬛傳劇集能教的東西非常多,但他是不是歷史呢?管他的,反正一樣都是古裝,然而他所教的心機跟鬥爭,在婆媳、妯娌、職場都非常好用;真正的歷史,就是一部巨大的人性考古題,如果在讀歷史的時候能夠設身處地換成裡面的主角去思考,讓自己真實體會決策時的兩難、利害關係的評估、親情跟友情的取捨、痛苦情緒的衝擊,我們也能從讀歷史的過程中一點一滴增進自己的智慧水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