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8日 星期一

學歷的沉沒成本

你有沒有曾經花了大錢買了某位歌手演唱會的票,為了這場演唱會,推掉兄弟的喝酒邀約、推掉了另一個女生拿著電影票揪你看電影的約會、甚至還把一年一度的家庭聚餐排開,到了演唱會現場,卻發現歌手走音到想殺人,音響、燈光瘋狂出包,連屋頂都漏水,他媽的,你根本就很想走人,但想到自己已經花了大錢買了票,還為了這件事推掉一大堆邀約,不好好把這場演唱會聽完簡直是浪費,於是,你硬著頭皮繼續坐在裡面......




這就是經濟學所稱的沉沒成本謬誤(sunk cost fallacy),沉沒成本指的就是為了這件事所投入一切無法回收的成本,像演唱會所花的門票錢、推掉的邀約、飛走的妹子(雖然身邊可能有另一位)、花掉的時間,全部都無法回收,妙的是,多數的人會因為怕浪費,而逼自己去忍受這些讓自己不愉快的鳥事,你說歌手太爛要求退票?你可以試試看,除非是發生地震或是飛機掉在小巨蛋上面,我還沒聽過有哪場演唱會是因為歌手唱太爛讓你退票的。


同樣的概念其實也根深蒂固存在我們腦袋裡,對重視學歷的臺灣人來說,學歷就是一個用時間金錢換來的社會地位象徵,甚至仍有多數的人認為,拿了什麼樣的文憑就該做什麼樣的事;因此呢,唸到臺大醫科卻跑去開補習班或是寫小說,在功成名就之前(這個前提很重要,當你功成名就之後,連大個便都是香的,不會有人質疑你的決定),父母、長輩、朋友的第一句話通常是:


那你幹嘛唸到台大?


這麼說也沒錯啦,寫小說沒有小說系給你唸,市面上的暢銷小說家大多數也沒受過正統的小說寫作訓練,而開補習班可以不用唸到台大醫科下這麼重的成本,醫科要唸七年耶,醫科的學業又是嚇死人的重,真的打定主意要開補習班,挑個物理、電機、資工去唸,四年準時畢業就可以早點上大聯盟去廝殺了,到底唸到台大醫科還去開補習班跟寫小說是不是腦袋有洞?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希望你能摸摸自己的良心......別誤會,我不是要搞宗教懺悔引發罪惡感那一套,事實上,我們要做的是更務實的事,叫莫忘初衷。正常來說,這年頭會唸醫科的人絕大多數是為了功成名就,有些是因為父母的期望,什麼都有可能,把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攤開來看總是可以找到原因。但是,到了真正該做決定的時候,就該忘掉那些在追求學歷過程中所投注的時間精力與金錢,反正都拿不回來了,把握當下跟掌握未來比較實在,應該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再一次強調,馬斯洛的金字塔理論可以告訴你我們真正的需求是哪一個,到底興趣跟金錢哪一個重要?該不該妥協?又或者有沒有辦法把這興趣跟金錢結合在一起?而不是被這個學歷標籤綁死一輩子,學歷只是生活的點綴品,不該是限制我們人生的窠巢



所以哪一天要是真的遇到了歌手走音音響壞光光的爛演唱會麻煩請第一時間離開會場打開手機找一個女孩子出來喝咖啡至少你還有一個美好夜晚可以好好享受幹嘛窩在演唱會受歌手的氣呢


延伸閱讀

2 則留言:

  1. 我記得在臉書上看過別人轉貼這麼一張圖,圖中有3個圓形,分別寫著金錢,合法與興趣,不知道里歐大你有沒有看過
    呈現的方法就如以前在學數學時會學到的交集一樣,兩兩有一交集,正中間是3個條件的交集
    通常大部分的轉貼者都寫著「這個世界上一般只存在著兩兩的交集,3個條件的交集稀少到可以忽略」,或是其他類似的話
    以前我也傻傻的地這麼相信,但是現在卻不這麼覺得了,可能是讀了江魔的書吧,江魔的書中有寫「不信比誤信安全」


    個人認為在台灣在某2段時期會讓人因沉沒成本而有所妥協,一為大學畢業後找工作,另一為高中升大學

    或許是想到以前國中高中這樣努力用功沒日沒夜地拚,大部分的準大學生都是分發到了什麼科系,就「認命地」念吧,
    鮮少有人會放棄這樣一個「已錄取」的機會,而背後其實也恐懼著「也不知道重考會不會比現在這個好」(加上父母的威逼利誘)
    然後經過4年畢業要找工作時,也因為4年來累積的沉沒成本,於是「認命地」找與就讀科系相關的工作

    「放棄的話之前的努力(加上金錢)不都白費了嗎」,這應該是很多妥協者的內在心聲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自己唸資工研究所,但我卻是在拿到學位後盡幹些跟本科系不相干的事,當然啦,你也可以用NLP的換框技術跟自己說這叫"多才多藝",但本質上,我只是比較會停損而已。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