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6日 星期五

「秦始皇︰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教你怎麼看人性的歷史書


「這本書看完才發現自己不懂讀書。」


這是一位朋友在我貼完臉書分享後寫在底下的留言,還記得第一次讀到張良跟黃石公這橋段,除了拍案叫絕大讚精彩之外,心中的想法也跟這位朋友的留言一樣,苦笑地調侃自己這些年的歷史都白讀了,當然也該仔細坐下來好好品味真正能夠用來思辨的歷史。


這本書因為是講課記錄,所以用字遣詞不同以往的歷史書,非常淺顯易懂,當然這也跟對象是大學生有很大的關係。一直以來的歷史書都有這個問題,學歷史的人很要求嚴謹,但太過嚴謹的壞處就是學究口吻太重,導致文章很難入口,這個部分牽涉到歷史書的作者想留給後人什麼樣的東西,大多數過於嚴謹的歷史書很可能是要供後人學術參考用,很容易像個老學究一樣推著眼鏡手拿教鞭還操著口音濃厚的方言在講述歷史,而呂老師則開宗明義說明希望學生能學到「歷史的思辨方法」,所以文章非常的口語跟白話,啊只要學生能懂「思辨」的精神就好,詞藻是不是華麗本來就不是重點。


再來談到看歷史的方法,歷史這玩意是以人為經,以事為緯,曾有個朋友跟我說「歷史這東西,以『人』為單位來看,就簡單明瞭了」,而「人」這種生物,最重要的就是心理面,心理影響了行為,而行為則造就了歷史;不論是對張良、黃石公、秦始皇等人的心理側寫,甚至是太史公下筆用字的暗藏玄機都隱含了太史公自己的見解,書中對人物側寫的思辨過程著實讓人的眼界又開啟另一扇新的大門,甚至有許多從中歸納出來的概念,在職場跟商場上都很適用。


另一個值得一提的觀點,是p.79p.80兩頁提到的「讀書的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背書」,第二層次是「歸納及演繹」,第三層次是「應用」,這三個層次展現的是我們中國學問裡的「境界」;因為自己有在打拳擊,所以感觸特別深:第一層次是把拳打個幾千幾萬遍,要能夠體會出拳頭的「勁」;第二層次是去思考組合拳及連續技的使用;第三層次則是在對戰時把組合拳用出來;用這個「境界」的角度去看待自己所學的任何一種技藝,其實都可以從中找出一條精進的脈絡出來。


另一個有趣的小插曲,是我在看第二遍的時候讀到p.55p.56在講張良的部分,剛好有以下這麼一段話:
「簡單地說,張良是當時典型的官二代和富二代,按照他原本應有的人生軌跡,他應該能夠一生安享榮華富貴……他還是可以靠父祖累積下來十輩子也吃不完的財富……各位要想一想,張良如果不這麼做,一樣可以安享榮華富貴終生,他為什麼要作出刺殺秦王這樣的選擇?」
如果我是張良,當然就一直玩一直玩一直玩囉!




另一本講心理層面較深的書我認為是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但<明朝那些事兒>講的是結論居多,而呂老師這一本則是把思辨過程都教你了,大推!

3 則留言:

  1. 話說這本書也是大推~
    每看一頁都覺得自己過去唸書的方式完全錯誤.....冷汗直流

    回覆刪除
  2. 哈哈太晚看到你們的留言,還好你們都找得到我XD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