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7日 星期五

唐太宗的圈套:科舉制度


話說咱們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偽君子皇帝唐太宗有回去巡視御史府,看到許多新考取進士的讀書人個個穿著風生水起的IT造型魚貫而出,一時見獵心喜忘記自己身為偽君子的本份,脫口說出「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這番話,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你們這些讀書人通通中老子的圈套啦!




唐太宗為什麼這麼爽?要知道,從隋代開始的科舉制度可說是現代填鴨教育的始祖,偏偏學的又是漢代開始就變成中國主流思想的儒家,你想考功名?想一舉成名天下知?行,這裡的四書五經你先拿去背,最屌的是,唐代科舉首創的「帖經」考法更可以說是現代填充題的先驅:帖經者,以所習經掩其兩端,中間開唯一行,裁紙為帖,凡帖三字。


歷史證明,只會儒家那一套的通常都沒什麼好下場(代表人物:被明成祖誅十族的方孝儒),那些位極權位頂端的人臣,多半在填鴨教育之餘也學習了一些道家法家之類的權謀之術(但他不會告訴你),但......儒家最大的好處就是學生都很聽話啊,你看我們這一代的孩子誰敢頂撞老師,即便這老師一堂課只會唸滿50分鐘的課文,在「尊師重道」的大帽子下,你也只會鼻子摸摸掏錢讓孩子去找補習班,而不是質疑這種老師是否該存在於校園內,光這一點就讓統治者愛不釋手,有什麼比儒家思想更適合愚民的?


那麼,科舉制度最為人稱道的階級流動又是怎麼一回事呢?平民百姓的確可以靠科舉當上高官,那個把稀飯當豆腐切來吃的小范老子范仲淹就是很好的例子,沒錯,我知道你在想什麼,阿扁總統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那麼我問你,阿扁總統這樣的人有幾個?當你沒有一個千金大小姐當老婆給你撐腰,要憑本身實力爬上金字塔頂端的階級需要付出多少努力?咱們研究社會問題,要把常態跟特例分清楚,一個解決方案是否有用,端看它是否能對普羅大眾產生效益,事實是,當你忙著賺錢、忙著搬貨當苦力、忙著插秧耕田、忙著當強盜小偷,閣下哪來的時間可以去背書應付那些殺時間殺很大的填充題。


雖然統治者總是冠冕堂皇的說科舉是公平的,在撇開主考官這類的人為操控行為,再仔細想一想應該不難發現,科舉制度其實「巧妙」的過濾了社會階級,沒錯啦,大家考的是同一份考卷,出題範圍也就那些,但是唸書的成本不一樣啊,一個小農民想唸書是要全家喝西北風的,但有錢人家的小孩唸個書還可以請個像竿弟一樣的書僮幫他拎著書四處跑,而且我們還沒考慮到關說、賄賂這一類的情事喔,光是「公平競爭」的背後就有這麼多暗流,窮老百姓是要怎麼翻身?


我們可以很合理推斷這是統治者的陰謀,甚至可以說是既得利益者的陰謀,科舉從隋朝開始到明朝結束,也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啊一千多年夠你思考跟反省了吧?中國人這麼聰明的種族怎麼可能看不出弊端,除非是故意的......是的,中國歷史就是圍繞著「剝削」兩個字在走,當統治者發現這科舉制度的bug竟然可以幫他過濾出一群利益結構相同的共犯,他奶奶的,說什麼也要讓科舉制度活下去,一活就是一千多年,除了清朝中斷了一下(因為清朝把官當成商品在賣,賺更大),一直到現在好像又看到了縮影。



科舉制度一千多年的演化造成了什麼結果?根據達爾文適者生存的理論,願意跟科舉制度淌渾水的大多活得比較好,副作用是腦袋僵得跟石頭一樣,創造性思考也在華人的教育裡徹底消失,但願意淌渾水的就有官做、有飯吃,家裡出了一個進士及第的也光宗耀祖啊,於是乎,「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價值觀就這麼深植於現代華人家長的心中,你說他們真的在乎十二年國教是不是能讓小孩獲得多元的成長嗎?其實就我的觀察,大多數的家長只想知道要怎麼樣才能把自己的小孩用最簡便的方式送進像建中跟北一女這樣的明星學校,這才是十二年國教至今反彈聲浪不平的潛在主要原因,啊你十二年國教把這件事弄得這麼複雜,叫我的小孩怎麼進建中北一女讓我跟鄰居炫耀?至於你問我要怎麼樣才能改變家長的心態......嗯,我的建議是,把自己教好,等你變家長的那一天,家長的心態就改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