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萬曆年間,曾有位七品的下級文官叫鄒元標,可說是儒家道德教育的表率,當時的萬曆皇帝正值年輕氣盛,年輕人嘛,在日理萬機之餘找找宮女娛樂一下是很常有的事,人家萬曆當的可是皇帝又不是和尚,誰知身無寸功兼頭腦發熱的鄒元標先生,竟然上書進諫萬曆「不知清心寡欲」,還好,萬曆皇帝不跟這個七品小官計較,只用朱筆在上頭批了個「閱」,也就算了;但估計鄒先生實在是閒得發慌,看自己的苦心上書石沉大海,竟又不屈不撓再奏了當今聖上一筆,這回他用詞更激烈了,直指萬曆有過不改,還吊書袋把「欲人勿聞,莫若勿為」這八個大字用了進去,萬曆這回可終於忍不住了......
在這裡大家一定會覺得很奇怪,這些明朝的官員怎麼好好的官不做,有事沒事就跑去罵當今聖上,弄個不好還會丟官掉腦袋,怎麼看都是划不來的生意;各位要先知道,明朝的皇帝並不像我們所認知的那樣神聖不可侵犯,自從明太祖朱元璋為了鞏固自身權力殺了一狗票的文臣武將,明朝就正式進入了皇帝一人與文官集團拔河的場面,而這些文官自幼深受儒家教育荼毒,自小就是背著四書五經長大,受儒家教育的人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徵,就是老把「道德」跟「氣節」掛在嘴邊,為了在史冊上留名,這些官員敢上書皇上指正皇帝本人道德上的缺失,希望皇帝能把自己撤職查辦,如果能坳到一個斬立決,那就更可喜可賀,歷史上會記載某某官因為正直上諫而犧牲,你老兄就安心上路吧。
這樣的行為,萬曆皇帝本人給了四個字形容:「訕君賣直」,意思就是把正直氣節當作商品,連皇帝本人都敢罵或騙,雖然有時運氣不好偷雞不著蝕把米連腦袋也掉了,但動機上終究是在打著正直的名義販賣自己的聲望。
這招的衍生應用,就是所謂的「自請下台」,舉凡政府官員在遭遇天災人禍、空難,諸如此類明明就不干自己的事,也要像個孝女白琴哭得煞有其事一樣弄個記者會自請下台以示負責,但骨子裡,可能是在盤算自己下一步的政治藍圖,或是前一天跟黨政大老橋好的人事異動,畢竟自請下台這件事民眾看了也爽啊,你看這政治人物多有氣度啊,沒他的事也跟著起鬨下台,這麼敢負責任的官員不多見了,民眾願意這樣想,長官也樂得提拔有道德高度的下屬(雖然只是表面上),這個打著「自請下台」旗號的以退為進實在是漂亮啊!
那麼這次,蔣前部長在撐什麼?論文風波都扯到了第四天,才弄得千夫所指又眾望所歸「終於」下台,仔細想一想不難發現有以下三個原因:
一、無才
蔣前部長兩年前才因為調查社運學生一事被陳為廷罵得狗血淋頭,說真的,以一個理應是老狐狸級數的政客,做這種秘密活動被發現就算了,還被個年輕小伙子當著全國電視機觀眾面前洗臉一頓,事後卻只能在報紙上用「沒禮貌」這種把陳為廷操行成績打不及格的高級手段反擊,我想長官看了也會搖頭,更不用說最近讓他火燒屁股的十二年國教了。
二、無德
華人圈並不是個用人唯才的世界,在政治圈裡,要鬥倒一個人,最好的手段就是直指道德上的缺失,就算他很有能力(宋楚瑜表示:......),偏偏這次的論文事件,不管蔣前部長知情也好,不知情也罷,人就倒在你家,而且刀子還在你手上,在學術界裡面欺騙是非常嚴重的一件大事,君不見人家期刊主編都很識趣的自請下台了,這種再怎麼賴也賴不掉的道德瑕疵,有哪個長官敢拉拔?
三、長官不挺
之前提到的「自請下台」一招,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就是不能是道德上的瑕疵,天災人禍最好,怎麼自請下台以後都可以隨便編一個理由把你拉回來,但道德上的瑕疵可就不行,長官要提拔可是會掃到颱風尾的,至於為什麼會拖到第四天呢?估計蔣前部長可能在到處打電話橋事情,橋了老半天發現長官個個都忘了繳電話費手機打不通......沒辦法了,只好認栽了。
於是,在政治地位上無實績,讓蔣前部長不敢貿然用下台當作處理手段,通常官員下台都已經想好配套措施跟日後的政治藍圖,偏偏道德上的瑕疵又讓長官視作燙手山竽不敢為其做保證,輿論又像海嘯一樣一波又一波淹過來,其實蔣前部長大可以像薇閣吳一樣死皮賴臉撐著,反正他本人也沒犯法,只是......這背後可能有太多因素,基於提倡善良風俗的原則,我想最有可能的原因是蔣前部長下台前一天接到了某通電話,然後良心發現覺得自己要下台以示負責,對,良心發現,人性本善,一定是這樣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